张金勇
我校中文系96级校友,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创新型班主任,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青年五四奖章,辽宁省骨干教师,抚顺市高层次人才,抚顺市十大模范共产党员,抚顺市十佳优秀青年,抚顺市五一奖章,抚顺市教学名师,抚顺市百姓雷锋,抚顺市首席班主任。现任辽宁省抚顺市第二中学工会主席兼实验班班主任、语文教师。
23年青春的热情与付出,23年班主任工作的历练与打磨,使得张金勇老师深谙教育之道,成就了一份辉煌。23年来为了照亮学子的未来,他不惜燃烧自己;为了托起明天的希望,他甘当负重的路基。他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把付出视为责无旁贷;他认定了一条光荣的路,把艰辛化作润物细雨。三尺讲台上,他坚守着灵魂工程师的神圣;未来日子里,回报他的定是棵棵栋梁、芬芳桃李。教育的天地里张老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到的道路,收获着自己对教育的感悟与理解。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随着与张金勇校友的亲切交谈,记者走进了他的教师生活……
育人清风两袖·铸就学子梦想
张金勇是1996年从抚顺师范专科学校保送到我校的。虽然没有经历过高考的磨砺,他还是很快地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谈到沈师四年的大学生活,张金勇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位学识渊博、清风两袖、潜心育人的老师。他深情地说:“四年沈师生活,于我而言不仅汲取了知识,还锤炼了品格,更是坚定了传承沈师人潜心育人的理想。”在他的回忆中,教授们每堂课的神采飞扬,学术年会每场报告的精辟通透,学院各类活动的传承创意……总是说也说不完。
在张金勇的印象中,四年的沈师学习生活,虽然校园的硬件条件有限,但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是他常年沉浸的地方,运动场虽小但不乏锻炼的身影,学院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学校总是引领学生关注社会这个大的舞台。毕业前一年的专业强化更是令张金勇印象深刻,每一天的粉笔字展出,每一册教材教案的书写,每一堂课的教学环节的具体指导,每一天实习的精心的安排……沈师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呵护着每一位沈师学子的梦想。
赓续教育初心·抒写杏坛华章
大学毕业后张金勇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抚顺市第二中学做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抚顺二中被百姓誉为抚顺的“小清华”,社会期望高,教师的压力较大。刚参加工作张金勇被分到抚顺二中分校担任班主任,三年分校的打拼2003年高考交上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同年九月张金勇直接进入主校并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在更好的平台上张金勇坚守教育初心,不骄不躁,带领实验班的学生不断进取全方位发展。第一届实验班级创办了抚顺二中第一份班级刊物《纸鸢》,第二届实验班优异的文艺表演获得市摇篮工程先进集体,第三届实验班获得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实验班虽然高考压力大,但文艺体育全方位发展与高考并不矛盾。作为班主任就是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是张金勇教育的执著的坚守。
张金勇坚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说,只要找准方向,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张金勇细心地发掘着每一名学生身上的亮点,帮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和学生谈话交流是张金勇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分班之前,必须跟每名学生来一次认认真真的谈话。“毕业的时候,学生们说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我哪节课讲得精彩,而是对我跟他们的谈话印象特别深刻。”张金勇说。
“学生的点滴进步就是我前进的动力。”张金勇说。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是他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他数十年如一日如“钻头”一样,攻坚克难、敢于担当、持续奋斗,同时用一颗仁爱之心关爱学生,用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培育了一批又一批英才。
辛勤的付出换来丰硕的教学成果,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40多人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近百人考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名校。2012年,李润泽同学考取辽宁省理科应届生第一名。2015年,李昀阁同学成为辽宁省理科状元。2021年程子桐、程子俊入选清华大学数学领军计划,是辽宁省首次入围的数学精英人才。
寒来暑往,师爱为魂。他用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员”,做学生遇到困难时的“解忧人”,做全方位服务学生的“护航者”。
重温母校芳华·耕耘满园桃李
走进沈师大全新的校园张金勇感叹说“犹如漫步幽美的园林之中,楼阁林立,绿树掩映,小桥流水,赏心悦目。学生学习的环境越来越好,学科门类的设置越来越多,沈师的发展令人惊叹。”
回忆沈师四年大学时光。张金勇总是记起老师们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的身影和谆谆教导的声音;总是忘不了辅导员严管与厚爱并济,鼓励与鞭策并举点滴小事。如今张金勇已年过不惑之年,更是懂得老师们当年的辛苦和不易,更加感恩母校的奉献和付出。
鬓发霜染,韶华不再,但母校情历久弥坚。“一代代教师在这里青丝染霜,他们用心浇灌培育出满庭芳华,正是沈师才成就了今天的我。”张金勇老师深情地说。
情系母校,坚守初心。张金勇为沈师大送上真挚的祝福与期望“祝母校沈师越办越好,扬帆新时代,为国家培育更多的人才,弦歌不断,薪火相传。”
(交流合作与校友工作处 供稿)


